中国是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历史悠久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初,再生铜产量曾一度占到当年铜产量的84%。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为有色金属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了积极力量。
国家战略与制度创新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国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格林美高新技术公司武汉分公司时表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打造全国性、功能性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推动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2025年3月,“大力推广再生材料使用”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一些影响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整体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例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明确,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行业的产品都归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产品代码421001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将再生有色金属新材料、一体化压铸成型列入鼓励类;“反向开票”政策破解了源头无票难题,《公平竞争审查条例》遏制了“税收洼地”“内卷式”竞争;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实现了再生铜铝原料主要品种和锂电再生黑粉原料进口;“两新”政策实施后,再生有色金属原料年增长8%;废铜铝加工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加快了回收、分选、加工、配送一体化进程。众多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有效解决了产业面临的紧迫难题,激发了投资热情,进而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提质增效与结构优化 实现产业升级新突破
产品结构优化,产量稳定增长。2024年,我国再生铜铝铅锌产量达到1915万吨,其中,再生铜445万吨、再生铝1055万吨。从废旧新能源电池再生的锂盐(折合碳酸锂当量)、钴分别占我国金属锂盐、钴产量的10%和14%,稀土再生产量约占我国稀土供应量的15%,再生钨、铟、钽、钛等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扩大。2021—2024年,再生有色金属产量累计达6930万吨,占国内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的24%,年复合增长率6.8%,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亿吨(其中,再生铝贡献率超过87%)。
产业结构优化,集中度大幅提高。“十四五”以来,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投资年均增长30%,成为企业和地方政府争相布局的新赛道。目前,涉及再生有色金属业务的上市公司超过100家、中国500强企业超过2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超过50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十家,再生有色金属营收20强企业营收总额已经达到行业总产值的40%,为产业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与协同创新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新步伐
技术创新空前密集活跃。2024年,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获授权专利超过600项,同比激增80%以上。再生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实现突破,明泰铝业、湖南邦普分别凭借高性能再生平轧铝合金材、再生三元前驱体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智能化升级取得新进展,金田铜业、保太集团成为首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智慧精炼系统变革了生产工艺,提升了再生铜杆的合格率和品质。经过多年努力,破解了铝灰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问题,实现了再生原料精细化分选技术装备国产化。
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加强。以铝为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携手,为一体化压铸免热处理合金、再生铝低碳A356合金等前沿技术成果开辟了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比亚迪、奇瑞、吉利分别采用不同模式布局再生铝产业。越来越多的汽车、家电、电子电器等终端制造企业参与共建绿色供应链,促进了再生有色金属产品质量性能优化升级,形成一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再生金属品牌,增强了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铸造铝合金期货和期权平稳运行,不仅满足了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需求,还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再生铝市场的价格影响力。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职业教育和技能提升进程提速,再生铝教材编制加快与AI技术融合。集聚区产业生态持续优化,鹰潭国际陆港经济区推动进口再生铜原料智慧检验监管系统与服务深度融合,实现扩能增效;丰城循环经济园区持续做大回收拆解,凭借良好营商环境吸引PCB电路板、铜铝板带箔等企业入驻,延链补链、扩容提质取得积极成效。
跨域联动与开放共赢 构建国际合作新气象
立中集团泰国再生铝项目投料生产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随着海外分选加工基地不断壮大,海外再生铝、再生铜、新能源电池再生利用生产线实现本土化运营,立中、华友、巨东等一大批企业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亮丽名片。原料贸易、项目建设、设备出口已经成为带动再生有色金属企业“走出去”的“三驾马车”。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界与苹果、宝马、力拓、林德等跨国公司在绿色低碳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和示范案例。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一方面,中国同周边国家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合作机制正在加快建立,目前,与泰国有关机构就《合作谅解备忘录》达成了初步共识,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和泰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另一方面,中国与国际行业组织携手构建全球产业协作新框架,目前,与国际回收局(BIR)、美国再生材料协会(ReMA)等就合力推进再生材料化、贸易便利化达成一致。作为促进各经济体间贸易对接、政策沟通和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的再生金属国际论坛暨展览交易会、再生金属东南亚国际论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正日益增强,中国对全球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贡献度持续提升。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始终勇立绿色发展、开放共赢的最前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持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