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紧密交织的当下,贸易政策的一举一动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近期,美国频繁挥舞关税大棒,无疑掀起了一场场风暴。而在这其中,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铜逃过了美国的关税,而铝却没有?
据媒体报道,当地时间7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宣布自8月1日起,美国将对进口半成品铜产品(如铜管、铜线、铜棒、铜板)及铜密集型衍生产品(如管件、电缆、连接器和电气元件)统一征收50%关税。
不过,铜输入材料(包括铜矿石、精矿、锍铜、阴极铜和阳极铜)和铜废料不受“232条款”或对等关税约束。而铝,同样作为国际有色金属,似乎“在劫难逃”——美国对进口铝及其衍生制品的关税在短短三个月内从10%、25%一路提高至50%。
“叠加关税”的背后,无数铝及涉铝企业蜷缩在生存夹缝里,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痛。
其实出现关税双标这一举动,本质是能源成本、行业影响力与全球供应链博弈的综合结果。铜因能源成本低、行业影响力强、供应链灵活等因素获关税豁免,而铝因高电价、产能萎缩、不可替代性等特点成为关税目标。
美关税带来的冲击实实在在:欧盟、加拿大等主要贸易伙伴集体谴责,称其“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美国铝业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关税政策导致其生产成本增加2000万美元,而在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对加拿大的关税政策导致美国铝业公司生产成本增加1.15亿美元;矿业巨头力拓集团表示,美国对其加拿大铝材加征的关税在上半年造成了超过3亿美元的总成本。
从全球铝业格局来看,若关税长期化,或将导致贸易流向出现调整,加拿大等传统供应国出口受阻,部分铝材转向欧洲或亚洲市场,而美国或将增加从中东(如阿联酋)进口,推高全球碳足迹(加拿大水电铝碳强度仅为全球平均的1/4);此外,跨国企业或将加速将铝加工产能外迁至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规避关税成本;在价格波动方面,美国铝关税提高至50%,或将导致全球铝价剧烈波动,以美国本土为例,下游汽车、建筑等行业成本增加,部分企业可能减产或转移产能......
铝作为一种基础原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动汽车及消费品包装等对美国经济和安全至关重要的核心领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可以看到,在当前格局下,关税既是美国的外交工具,也是各国利益博弈的焦点。
美国作为全球铝生产和加工的强国,其近期采取的关税手段包括有对等关税、232条款关税等,这些关税手段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在这里不妨先回顾一下美对铝增加关税的几个时间节点:
2018年:宣布对自全球进口铝相关商品加征10%进口关税,墨西哥、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获得一定期限的豁免或免税配额;
2024年:宣布将对中国部分铝制品的关税税率提高至25%,并对我国出口的铝土矿征税25%;
2025年:宣布自3月12日起,对从所有国家地区进口的铝产品加征25%的关税,取消了此前对阿根廷、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和英国等国家或地区的豁免或免税配额。同年,宣布自6月4日起,将美国进口钢铁和铝的关税从25%上调至50%.
此外,欧盟对美国铝产品征收15%的对等关税,钢铁、铝制品仍适用50%的“232条款”关税。
而在我国公布的2025年关税调整方案,其中提及,未锻轧铝、氧化铝等品种的关税保持不变,继续维持0%的进口暂定税率,非全税目的“再生铝及铝合金原材料”的暂定税率也调整为了0%。
此次关税大战,从表面上看,只是一次关税类别的划分调整,但实际上,其背后蕴含着的是美国工业战略与现实掣肘的深刻博弈。从中可以看到的是,铝作为全球工业体系中的关键基础材料,其不仅是推动多领域变革的关键力量,更已成为大国战略资源竞争焦点。那么,对于出口铝企来说,如何更好地应对这场“铝”战。
市场布局方面:
1、多元化市场战略:积极开拓美国以外的市场,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洲、东南亚等,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分散贸易风险;
2、出海建厂,在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设厂,实现原产地实质转移;
3、聚焦高水平出口,推动铝材向高附加值产品、铝制品出口转变。
自身实力方面:
通过提升技术壁垒与品牌溢价等,降低关税对价格敏感度。具体表现为:
1、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的铝加工产品,如航空航天用铝合金材料,新能源汽车用铝等高端产品,提高产品溢价能力;
2、优化生产工艺: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品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推行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
3、密切关注目标市场的政策法规变动,尤其是关税政策、贸易壁垒措施等,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今年以来,关税问题再度成为全球经济与贸易政策的焦点,其对市场引发的动荡有目共睹。这一切,也不由得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贸易格局。其实,对于企业来说,关税围城的突围路径是相当明晰的,谁能够更快突破技术壁垒、快速调整供应链、灵活运用自贸规则、构建全球化生态,谁就能更好地挺过考验,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抢占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