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蹈钢企覆辙铜企应加快整合
河南有色金属网站 www.hnnm.cn 时间:2006-01-01 09:03 来源:
近日,国内八家铜冶炼企业与世界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公司就铜精矿加工费的谈判陷入僵局的消息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必和必拓在谈判中提出降低加工费并取消“价格参与条款”,尽管受到中国铜加工企业的强烈反对,但必和必拓态度强硬,似乎没有松动的迹象。去年以来,加工费节节走低,有的甚至只有每吨25美元,远远低于盈亏平衡线的每吨90美元。有业内人士惊呼,如果此次铜企在加工费问题上“任人宰割 ”,很多中小型加工企业将面临倒闭,而价格参与条款一旦取消,国内企业仅存的一点分享铜价上涨的机制也会被切断。
而就在2个月前的铁矿石谈判中,中国钢企在上一年度涨价71%基础上,再度被迫签下涨价19%的“城下之盟”。旧恨未去,新伤又发。中国铜企与上游供应商的博弈中再陷不利境地,发人深思。
近三年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持续上扬,铜、镍、锌等有色金属的成品价格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飙升,但这种火爆的行情并未给国内加工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国外上游企业吃肉,国内下游企业喝汤(甚至喝西北风)反而成为大宗商品国际产业链条上利益分配的典型特征。以必和必拓公司为例,公司近两年来赚得盘满钵满,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净利润达到了6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7%,而其股价也从2003年初的10美元左右一路上涨到将近50美元。但与此同时,下游的中国钢铁企业业绩却因矿石涨价出现下滑,而对于没有自有铜矿的铜加工企业,也很难分到大牛市的一杯羹。
这两年,国际大宗原材料的价格贴上“中国因素”标签后一路上升,中国“卖啥啥便宜,买啥啥贵”几乎成为一种宿命。表面上看,导致中国企业在与上游巨头的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在市场。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上下游行业都是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话,博弈的天平绝不会如此不对等地摆向上游。然而不幸的是,现实中上下游的市场结构完全不同,上游通过多年的整合,产业集中度已接近于寡头垄断,甚至在部分有色金属原料上已接近于独占型垄断。现有几家国际矿业巨头在上世纪末利用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有利时机,纷纷大举收购,不仅一家公司矿藏品种越来越多,而且触角早已超越了自已的国界,形成了垄断格局,如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占有市场份额超过70%。又例如必和必拓,触角伸向了25个国家,通过收购拥有了全球最大的Escondida铜矿和西部矿业资源公司,一举成为铜矿的最大垄断方。
相反,拥有庞大加工制造能力,同时作为诸多资源最大需求方的中国,钢铁、铜、铝等冶炼企业却几乎全都处于小、杂、乱的局面。目前,我国钢铁产量已占全球的30%,但产业集中度严重低于国际水平,4000家钢企中,最大的宝钢只占市场份额的8%。前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仅有21%,而日本为64%,美国为51%,俄罗斯为79%。不仅如此,近年钢铁行业在盲目扩张中,集中度还有下降之势。这种局面同样出现在铜加工产业。正是由于行业集中度低,一些企业提高加工费的要求得不到矿产商的回应,因为他们完全可以找到那些愿意压价的企业,甚至连国际矿业巨头也丝毫不回避他们正是利用了国内企业盲目竞争的事实。
上游已形成垄断格局,下游却是一盘散沙式的自由竞争,尽管企业可以临时拼凑成一个组织,但各方利益分歧的底牌早已被对方看透,所以,出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就一点不奇怪了。
要改变这种局面,中国企业当务之急是痛下决心,通过兼并重组来加强整合。只有企业规模变大、个数减少,才能统一行动,增强谈判能力并通过减产等来维护自身利益,甚至还可以凭借强大的实力,将产业链条延伸到上游,彻底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但令人担忧的是,受地方利益的制约,中国企业的整合之路并不顺畅,此前宝钢的跨区域扩张遇阻就是一例。而现有的一些兼并重组主要靠政府在推动,已在相当程度上远离了市场化本意。因此,调整有关税收和行业管理政策,创造市场化并购的有利环境,加速提高产业集中度,才是避免铜企重蹈钢企覆辙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