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冷谷”的鏖战中爬将出来,如何在铜管行业的“红海”中平稳前进,这是很多从事制冷行业的企业家和专家关注的焦点。在全国人大会议召开之时,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金龙集团董事长李长杰。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基础。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平均收入利润率仅为2.23%,不如银行的存款利息高。就在这样的困境中,金龙如何应对呢?
李长杰的回答是:“技术。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人才是否用的到位,技术的先进与落后,不仅决定着产品的市场,还决定着企业的寿命。”他说,“我们的创新,是要在目前铜管、新能源锂电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下狠心做别人做不成的事情,从而赢得市场发展空间。”
目前,金龙集团的的铜管产量已经达到了41万多吨的规模,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5%,国际市场的60%,2014年的5月份,集团在美国投产的6万吨高效精密铜管项目也将全面向当地市场供货。现在,金龙集团向用户销售的已经不是一般的普通光面管和普通内螺纹铜管,而是高效内螺纹铜管以及耐腐蚀的微合金螺纹铜管等高附加值新品。
就在金龙铜管的产量超过20万吨之后,李长杰开始把目光投向铜管之外,他在思考:铝管替代铜管的时代何时到来?金龙能否跨行业发展来防范铜管市场未来的风险?
2013年7月,年产3000万平方米的聚乙烯(PE)基膜、1000万平方米聚乙烯聚合物涂层锂离子电池隔膜进口全自动生产线全面投产,金龙集团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国内研发实力最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的生产基地。
在新能源领域,以李长杰为首的创新团队还一直走在锂电车辆的前沿。据李长杰介绍,目前金龙集团陆续推出了极具个性的休闲运动山地车、中置电机助力车以及碳纤维高端车,让“红海”的风浪开始减弱。
同时,李长杰也特别关注对企业和个人创新动力的保护。这次两会,他带来的就是关于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完善知识产产权保护体系的议案。李长杰表示,中国经济正经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创新是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源动力。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动力,需要进一步构筑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中国有色金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