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第八期
我国电解铝工业发展的10大观点
河南有色金属网站 www.hnnm.cn 时间:2021-09-22 16:53 来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铝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铝消费市场,铝产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电解铝行业整体水平得以较大提升,但是随着智能化对制造业的冲击,以及碳中和、碳达峰的节能减排重压,对我国电解铝产业的生产工艺、能源结构都提出了全新挑战。针对我国电解铝工业的未来发展,姜玉敬教授提出了十大观点。

观点1:希望铝行业和相关部门等重视“21世纪全球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中除了要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威胁,还要为人类未来经济活动方式开创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铝正在并将进一步为可持续发展方案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姜玉敬教授2010年在北京国际有色金属可持续发展高端论坛上提出)的论述。我国电解铝工业的发展应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统筹科学规划,科学适度发展。

观点2:到2021年,电解铝的工业化生产及应用已有133年历史;截止到2020年底,全世界累计原铝产量约14.666亿吨,我国累计原铝产量约3.855亿吨(含解放前),占全球累计原铝产量的26.29%;我国已连续20年雄居世界各国铝产量第一大国,2020年我国原铝产量为3708万吨,约占世界当年铝总产量的57.4%(根据国际铝协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经修正后的计算结果)。我国铝产量将长期列世界各国之首已成定局,应重视并加强我国电解铝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对策的研究。

观点3:我国电解铝工业为世界电解铝工业的发展,在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世界铝协统计,我国电解铝平均吨铝能耗是世界各国电解铝平均吨铝能耗的最先进水平,2020年我国电解铝平均吨铝耗能比世界各国平均吨铝能耗低730kWh/t.Al。

观点4:我国铝消费量也列世界各国铝消费量之首,2020年我国原铝消费量约占世界当年原铝消费量的57.6%;我国的铝消费现处于消费增长的中后期,适度科学地增加电解铝的产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必须严格管控。

观点5:目前,世界上工业炼铝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矿冶法(世界上只有一家企业连续在运行,我国一家企业设备及其配套都建设好了,但用于它用);另一种就是采用熔盐电解法(包括现在较普遍采用的碳阳极熔盐电解法和所谓的无碳技术)。就当下而言,尽管碳阳极熔盐电解法不是最科学的方法,尚存在诸多弊端,但该方法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经济的方法;当今世界采用的碳阳极熔盐电解铝技术方面仍然有三大理论技术没有攻破,也就制约了现行铝冶炼技术难以有更大的突破,其能量利用率总体不到50%,我国的电解铝工艺技术仍然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所谓无碳技术,依然是属于熔盐电解法的范畴,采用该法生产出合格铝产品毫无疑问,但在经济性和技术的科学性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观点6:我国电解铝工业的发展面临着“双碳”的巨大挑战,习总书记和党中央已提出了实现“双碳”的明确目标。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无疑是一场极其艰巨的硬仗,电解铝工业需尽早规划,及时行动,应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切忌“一刀切”和“运动式”的发展,应根据能源结构、资源结构、新技术的应用等开展深入研究和科学施策,着重研究并应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消纳、新能源为主题的在电解铝工业的应用、电解铝产能的科学有效管控等方面上,确保按时实现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的“双碳”目标。

观点7:我国电解铝产能及铝产量在进入21世纪至今,一直有人在讲产能过剩,还有人在两年前讲出铝产能已达“天花板”等,但时至今日,也没有看到任何一家电解铝厂的电解铝产品积压等,为此,上述结论值得商榷!如果硬要讲铝产能过剩的话,个人认为可叫“结构性过剩”;尽管如此,我国现阶段在电解铝产能分布及发展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电解铝产业布局的科学性、环保容量的可容纳性及避免采取“金蝉脱壳”等盲目重复建设等问题上,望引起行业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观点8:电解铝工业互联网的全面应用及实现智能制造是我国电解铝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电解铝工业在互联网的全面应用和智能制造方面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面临诸多问题和瓶颈,要实现我国电解铝工业的智能制造,任务艰巨,企业应先从实现智能车间开始,再实现智能工厂,最终实现电解铝工业的智能制造。

观点9:我国电解铝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线人才和专业技能操作人员的紧缺,这是电解铝企业发展的忧患之一,国家应鼓励和支持行业和民间有优势单位或个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加快加强电解铝特种作业人员的培养。

观点10:应举国家之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积极支持和参与,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科学攻关,深入开展新炼铝方法的研究与产业化研究,以满足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双碳”目标的这一重大现实问题。

(姜玉敬)

0.6767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