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一家历经六十余载风雨的省级科学院,自此迈上新征程;一艘代表未来河南科研最高水平的新“航母”,正式扬帆起航。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为“一号工程”,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向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进军,探索从科技强、人才强到经济强、区域强的新路径。
面对重建重振省科学院这样一个宏大系统工程和长期艰巨任务,如何让“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如何将“大写意”变成“工笔画”?一年来,河南省科学院围绕省委提出的五个发展定位,以扎实举措有力书写了重建重振的新篇章。
一个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的新型研发机构
继省委书记楼阳生两度盛情推介后,今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三场集体采访中,河南省科学院又一次在中外媒体记者面前“出圈”了。
在有记者问及河南如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霁将回答重点放在了“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上。他介绍,省科学院聚焦新型研发机构定位,创新实施“以实验室办院、以研究所办院、以产业研究院办院”模式并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赋予首席科学家决定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在中原科技城260平方公里内,推进创新链系统性布局。
“赋予首席科学家决定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字不多,分量却不轻。这条原则,也正是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的一大亮点。作为全国首部为一家科研单位发展“量身打造”的法律法规,该条例突出务实管用,聚焦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尤其是为营造创新环境、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法律保障。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在省科学院,科研怎么干,将由首席科学家说了算。
今年9月,余龙在阔别许久后,以首席科学家的新身份重新回到省科学院。在他眼中,除了单位名称依旧,这里从场所到架构,从人员到制度,从站位到定位,都跟过去根本不同,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在我们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制定技术路线、按需组建人才团队、合理支配科研经费等,科研能力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12月27日,入职不到4个月,余龙的科研团队已经自主采购了一批仪器设备,快速投入到反应挤出连续生产聚乳酸、环保型保水缓释化肥包裹材料等研究工作中。
完善项目遴选机制、设立联合科研基金……在创新体制机制的道路上,省科学院的脚步不曾停歇。
“省科技厅、省科学院将共同出资设立联合基金,从2022年到2024年,每年安排经费1亿元,3年共安排经费3亿元。”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夏培臣介绍。同时,省科学院大力鼓励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的企业以及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大胆探索更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新方法、新路径,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夯基垒石,立柱架梁,体制机制创新,为重建重振的省科学院注入了“精”与“魂”。
一个贯通产学研用的科研实体
12月26日,在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内,研发人员杨菲展示了由省科学院化学所有机硅团队与焦作当地企业合作研发的热转印碳带背胶。“这款热转印碳带背胶耐受高温、爽滑性能优良、附着力好,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打破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对中国高端热转印碳带背胶的技术垄断,目前已经在企业小批量生产试用,项目进展顺利。”杨菲说。
一边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中试熟化,一边为企业解决问题提升效益,省科学院携手沁阳市探索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院地合作模式”为全省首创。依托科创园建设的“河南省环保与精细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于2021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8家省级中试基地之一。
近日,省科学院申请建设的“河南省先进导体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性能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获批筹建。消息传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科学院战略科学家李贺军十分欣慰。这位豫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专家,一直想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在李贺军的带领下,一个汇聚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超强团队,成为支撑省科学院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发展的“脊梁”,也为河南省高性能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将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性能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人才培养和研发基地,引领我省新材料行业创新发展。”李贺军说。
随着化学研究所、材料研究所、集成电路研究所等省科学院新成立的研发机构陆续落地郑州金水科教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个个贯通产学研用的科研实体逐渐形成。
“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开局不错,目标明确,实施路径选择有序,推进效率高。”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干勇前来作学术报告时,大力点赞省科学院的发展。
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玉芳也对省科学院的新变化欣喜不已,“我有幸从筹建阶段就见证和参与了重建重振省科学院的工作。这一年来,省科学院发展之快令人振奋。”在他和一众筹备专班成员的努力下,新的省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顺利建成。
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
12月27日,南阳中光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批批精密光元件、投影机等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从镀膜生产线上完成加工,就像被穿上了一层防滑耐磨的“金钟罩”。
当下,光学“赛道”正进入新一轮高速成长期。光电信息产业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彼此渗透、互相交融,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省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牵头,与我们共建的河南省科学院南阳光电研究所,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中光学集团总经理李智超介绍,“十四五”期间,双方瞄准汽车光电、IT光电领域,以先进光学感知、成像、显示、照明与智能交互为主线,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河南数字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中光学集团的合作仅仅是一个缩影。一年来,省科学院在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方面,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
年初,牵手宇通,共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
8月,与洛阳市瀍河区签约共建中原美谷(洛阳)美妆基地,科技创新和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有机结合;
9月,河南省科学院鹤壁分院揭牌,院地合作迈出新步伐;
11月,济源市科学院、河南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
重建重振后的省科学院首个分院花落鹤壁,双方将在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育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这令鹤壁市科技局局长郭志鹏振奋不已。在他看来,鹤壁有良好的数字经济和航天产业基础,省科学院鹤壁分院的成立,定能推动更多优质科技资源向鹤壁集聚,有力促进鹤壁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水平提升、经济社会发展。
“省科学院鹤壁分院的成立为地方打造了一个不断‘造血’的创新平台,留下了一个‘带不走的科学院’。”郭志鹏说。
超聚变、中电科27所、中机六院、多氟多、仕佳光子、汉威科技……一年来,省科学院开放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与多地政府及多个龙头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从共建一流创新平台、引育一流创新人才、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培育一流创新成果等方面蓄势发力,优势互补、彼此赋能,合作内容不断深入,院地、院企协同创新迈出坚实步伐。
一个集聚一流创新团队的人才中心
“归来吧!河南省科学院在向你招手,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向你招手!”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揭牌仪式上,省委书记楼阳生向海内外创新人才发出热切呼唤,引来现场上百位高端人才的如潮掌声。
这掌声,是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尊崇致敬。这掌声,是对河南坚定走创新之路的深深共鸣。
这一声情真意切的“归来吧”,也在众多远方的人才心中荡起涟漪。
有人震撼。“下这么大决心要重振河南科研事业,还是挺震撼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曾长青说。
有人心动。“大家心里面都有一种想来的感觉,想做一番事情的感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姬广聚说。
有人祝福。“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重建重振省科学院,给河南省科技发展带来了非常好的契机。我衷心祝愿河南省科学院借助这次机会能够插上腾飞的翅膀。”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说。
更多的人以实际行动响应召唤。他们来了!他们回来了!
面向海内外科学家广发“英雄帖”,加快引进战略科学家、首席科学家、任务科学家和特聘研究员。郑志勇、曾长青、余龙、姬广聚等22名国家级人才与省科学院签订协议,全职或全时受聘为省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
这道“招贤令”也吸引了不少优秀青年人才的目光。今年以来,共收到博士应聘简历500余份,面试300余人次,达成意向150人,已到岗博士42人。
毕业于法国蔚蓝海岸大学的陈茜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从法国学成归来后,陈茜曾拿到北京、上海一些外企的录用函,但她还是回到了家乡河南。
“近年来,河南发展速度很快,也有很多值得年轻科研人员选择的好平台。我在网上看到了楼书记呼唤青年人才的视频,也对省科学院的发展前景很感兴趣。我想通过不懈努力,在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价值。”5月底,陈茜还未入职,单位就已经帮家在外地的她安排好了位于郑东新区的青年人才公寓,这让她更加相信,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
除了招引人才、留住人才,省科学院还以研究生培养为抓手培育人才。2022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200名,圆满完成了首届招生计划。同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联合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招生规模300人左右,2023年计划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250名。
一个三位一体的创新高峰
最近,中原科技城又迎来一位重量级“客人”,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
“自从省委提出把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三合一’融合推进,河南省科学院就成了中原科技城的一块金字招牌,吸引了不少高能级创新机构入驻。”郑东新区党工委委员、郑州中原科技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凯说。
省科学院为“天”,专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原科技城为“地”,提供发展空间、公共服务;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桥”,连通“天”与“地”、连接研与产的功能布局,三位一体,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人才机制、金融资本等方面加快融合发展。
过去,受限于科研场地不足、人才保障不到位等因素,省科学院曾面临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的窘境。如今,中原科技城以全方位的政策服务栽下“梧桐树”,成功为省科学院引来了“金凤凰”。“无论你是颇负盛名的首席科学家,还是刚刚毕业的年轻博士,都能被妥善安置到相应的人才公寓,实现真正的拎包入住。”省科学院副院长高正龙说,“好几位科学家都发自内心地向我表达过,来之前没想到省科学院服务保障那么好,住房、交通、医疗……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安排好了,没有后顾之忧,只需要想科研的事儿就行。”
“这也是一场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在赵凯看来,一方面,中原科技城以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为牵引,先后设立了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北理工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机构,相继引进了华为、浪潮、海康威视、龙芯中科、京东科技、华润数科等头部企业研发中心,建立了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天健先进生物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省级实验室,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而另一方面,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作为承接省科学院的重要载体,中原科技城围绕“以城托院、以院拓城、院城一体”的融合发展目标,以郑东新区全域260平方公里为支撑,统筹省科学院基础学部、产业学部、未来学部,加速推进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努力成为带动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最高峰。
数读省科学院重建重振这一年
共建一流创新平台
●注册成立数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材料研究所、集成电路研究所、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等6家新型研发机构
●揭牌运行河南省科学院鹤壁分院、河南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
●牵头筹建“河南省先进导体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性能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参与建设“河南省心脏电生理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罕见病重点实验室”等
引育一流创新人才
●与干30多位省外战略科学家深入会商
●22名国家级人才全职或全时受聘为省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
●建立博士常态化招聘机制,先后面试博士300余人次,招聘博士近150名
凝练一流创新课题
●凝练“晶圆级绝缘层上锗材料及光电子器件”“光电材料光生电荷的即时原位原子尺度行为研究”“低维量子体系磁性操控与结构设计研究”等基础研究一流课题10余项
●与中光学集团、宇通集团、中航光电、超聚变等我省重点企业联合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30项(河南日报记者师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