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23年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兼新闻发言人陈学森回答了媒体记者和企业代表的提问。
➤ 《中国冶金报》:近些年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及资源获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进展?下一步这方面的工作有什么具体规划?
陈学森:自2011年,我国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有色金属找矿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探明大量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例如,近年来,勘探人员在西藏、山西、内蒙古、江西、广西、云南、四川等地等地发现多个有色金属大型矿床,多数有色金属资源储量明显提升。
自然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锂、钴、镍等战略性新兴矿产储量分别同比增长57%、14.5%和3%;铜、铅、锌等大宗矿产储量分别同比增长16.7%、7.1%和4.2%;铍、锗、镓等稀有金属储量分别同比增长11.7%、7.9%和16.5%;金矿同比增长5.5%。
此外,在铝土矿方面,尽管印尼禁止了铝土矿出口,但由于我国本身有一定数量的铝土矿资源,通过找矿行动,在山西等地也陆续有新的铝土矿资源发现,同时我国在山西、河南还有丰富的待开发煤下铝资源。除了铝土矿资源外,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晋北,还有大量的高铝煤炭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煤下铝及高铝煤炭中含氧化铝超过50亿吨,远超国内铝土矿储量,同时通过国内铝行业科技人员持续多年的努力,高硫高碳铝土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已经得到工业化应用,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生产氧化铝工业化示范生产线也已建成投产。总的来看,国内铝资源储备是丰富的,通过久久为功的科技攻关,未来能够一定程度满足国内需求。
另外,我国在海外资源开发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不完全统计,国内有色金属企业在境外资产已超过万亿元,铜、铝、镍、钴等资源储量和海外权益产量均超过国内。总体看,我国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和资源获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提升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
下一步,有色金属行业企业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立足重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增储上产。同时,协会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做好“矿业‘十四五’中期评估”“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优化完善相关矿业政策等工作,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创造良好环境。
➤ 人民网:随着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当前越来越多企业和资本投身于锂、钴等新能源矿产的回收和梯级利用,目前国内锂电池梯级利用整体情况如何?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对企业有何建议?
陈学森: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指对新能源汽车废旧锂动力电池进行多层次的合理利用,主要包括梯级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两种途径。梯级利用是将容量下降到80%以下的车用动力电池进行改造,应用到储能(电网调峰调频、削峰填谷、风光储能、铁塔基站)及低速电动车等领域。资源再生利用是对已经报废的动力电池进行破碎、拆解和冶炼等,实现镍钴锂等资源的综合回收再利用。
自2014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从导入期进入成长初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根据早期动力电池使用寿命在5~8年推测,动力电池的退役潮逐渐来临。根据有关单位统计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约27.4万吨,其中回收约10.2万吨,今年1—5月份回收了11.5万吨。未来动力电池退役量将逐渐增大,对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和再生利用正成为一项长期且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
为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并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截至2022年12月,前4批累计公告符合条件的共计88家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和再生利用规范企业,推动了废旧动力蓄电池规模化及高值化利用。目前包括邦普、华友、格林美、赣锋锂业、广东佳纳等国内知名企业,以及优美科、巴斯夫等国外企业,正积极从事锂电池回收利用等业务。
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认证工作的公告》,也将促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不可否认,由于材料企业、电池企业、车企还有社会其他企业对废旧动力电池利用的高度重视,各地的电池综合利用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建成的产能已接近200万吨,远超动力电池退役量,企业数量多,平均规模小,产能利用率低,不同企业回收、高值化利用、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一步随着市场的发展,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不断淘汰工艺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个人也建议新的建设项目一定要考虑退役动力电池原料来源、工艺技术、竞争力等多种要素,不要盲目跟风上马。
未来,随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增量的快速扩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商业化前景越来越广阔。一是政府、协会、企业应进一步协同加快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完善回收渠道,优化商业模式;二是加强再生利用技术攻关,不断提高资源绿色综合利用效率;三是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探索跨领域、跨平台合作模式与联盟建设,通过上下游共同研发、分享资源,最大化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废旧动力电池高水平的专业化集中处置。
➤ 豫光集团:近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发布了《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明确了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等25个重点领域的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请协会介绍一下我国铜、铅、锌冶炼的能效指标现状,和国际比较处于怎样的水平?“十四五”期间协会将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冶炼能效指标的持续进步?
陈学森: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工业重点领域能耗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以下简称《标杆值和基准值》),科学划定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五大重点领域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这对落实《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发改产业〔2021〕1464号),指导各行业企业科学做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鼓励和引导企业立足长远发展,统筹规划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虑产业发展情况,有色金属行业中铜、铝、铅、锌四个品种仍延续《高耗能重点领域能耗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能效指标,同时新增工业硅的能效水平。
铜冶炼工艺(铜精矿-阴极铜)能效标杆水平为260千克标准煤/吨,基准水平为380千克标准煤/吨。铅冶炼粗铅工艺能效标杆水平为230千克标准煤/吨,基准水平为300千克标准煤/吨。锌冶炼湿法炼锌工艺电锌锌锭(有浸出渣火法处理工艺)(精矿-电锌锌锭)能效标杆水平为1100千克标准煤/吨,基准水平为1280千克标准煤/吨。这些指标和国际水平相比,基本处于先进水平,个别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截至2022年底,铜冶炼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产能约占45%,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10%。铅冶炼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产能约占45%,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10%。锌冶炼行业能效优于标杆水平产能约占30%,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15%。
“十四五”期间,协会将按照《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有色金属行业绿色发展技术路线图,系统梳理行业内的绿色低碳技术。
按照《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大力推动先进节能工艺技术改造,组织开展共性关键、颠覆性前沿绿色低碳技术的科技攻关。
以《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为指引,引导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升能效水平;在能耗限额标准修订工作中,结合有色金属行业特点,科学制定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
加强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技术先进案例的推广与宣传。今年,协会推荐的氧气底吹连续炼铜技术、高效低碳固态铜料精炼(NGL)工艺和成套装备技术、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技术、铝电解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等成功入选工信部原材料工业20大低碳技术。“十四五”期间,协会将继续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
➤ 《经济日报》:目前氧化铝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运行已经一个多月了,这是继电解铝期货后铝行业的第二个期货品种,请问氧化铝期货上市会为行业带来哪些变化?面对大宗商品领域价格波动的新常态,铝产业链企业该如何应对?
陈学森:近年,受宏观经济、产业政策、供需变动、突发事件等因素叠加影响,氧化铝价格波动增加,电解铝和氧化铝价格相关性大幅降低,传统的现货定价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产业企业的经营需要。在此背景下,适时推出氧化铝期货,使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构建全球氧化铝定价体系,更好地满足企业规避风险、提质增效的需求,从而为中国铝工业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工具和有力支撑。
从目前上市一个多月的情况来看,市场运行平稳可控,成交较为活跃,合约结构合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初步显现。
下一步,为进一步增强铝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协会将协同铝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上海期货交易所探索推出铝合金期货,形成氧化铝-电解铝-铝合金的全产业链产品矩阵,为铝产业上中下游的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对冲工具。
面对价格波动的新常态,铝行业企业要主动适应氧化铝期货上市所带来的变化,加快期货人才培养与建设,加速熟悉业务规则,制定合理的套期保值制度,用好用实期货工具,做好价格风险管控。
另外,应该提醒的是,在国内电解铝已形成天花板产能的情况下,作为电解铝的原料,氧化铝实际上已经自然而然形成了天花板消费量,目前国内氧化铝产能已超过1亿吨,产能过剩已是必然,在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老企业需要加快技改和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新的建设项目也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综合考虑包括市场、资源、赤泥堆场及综合利用等各要素谨慎决策,避免产业内过度内卷。
➤ 《科技日报》:下半年,有色金属产业面临哪些实际的挑战,包括国际和国内的因素,行业高质量发展(包括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等方向)有哪些政策和经济基本面的利好?下半年有色金属产业攻坚克难的主攻方向有哪些?
陈学森: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投资放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带来的产业链重构,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上升,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外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和难预料因素增多。对下半年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形成的挑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发展信心仍需提振。2023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5%,不及预期的6%。协会最新发布的二季度有色金属企业信心指数为49.4,较上季度回落0.4个点。
二是企业经营压力加大。1—6月份,规上有色企业营业总成本同比增长2.1%,增幅比营业收入增幅高2.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近35%。
三是出口环境不容乐观。受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产业链重构、地缘政治冲突、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等多重因素影响,海外市场需求不足。以铝材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品,上半年出口量同比下降18.5%,铝型材生产企业开工率还在下降通道运行。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近几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突出体现在资源保障、全球市场影响力、行业经济效益、高端材料保障、绿色发展等方面,当然距离制造业强国及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为了进一步推动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国内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家《“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有色金属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有色金属冶炼智能工厂通用技术要求》《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等,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发布的这些文件,均对有色金属行业在产业供给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转型数字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近日,为扩大内需和稳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6月13日,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4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7月初,国务院组织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指出要注重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围绕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了31条具体举措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都是对国内经济的基本面进一步向好的重大利好,也为有色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将继续把稳增长摆在首要位置,以加强资源获取、优化供给结构、促进有效投资、拓展下游消费、稳定外贸规模为着力点,推动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江铜集团:最近两周李强总理先后两次召开经济座谈会,目前的经济形势依旧严峻,请问铜行业该如何助力经济稳增长?今年副产品硫酸过剩非常严重,一度引发胀库风险,主要原因是新增产能释放打压价格,未来政策端对于限制新增产能是否做出新的要求?
陈学森:上半年,恢复和扩大内需是经济持续恢复的关键,围绕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协会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相关政策。就铜行业而言,积极获取资源,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稳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研究落实稳外贸相关政策措施,并围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加快关键材料研发及应用,在提高铜行业供给质量的同时实现稳增长。
近年来,国内硫酸产能持续增加,根据硫酸协会的统计,2022年国内硫酸总产能已经达到1.3亿吨,同比增长了1.3%。其中硫磺制酸产能增长了1.9%,冶炼酸增长了0.7%。而同期国内硫酸消费约1.04亿吨,同比下降了3.1%,可以看出制酸产能增速远高于下游需求的增长,硫酸产能过剩趋势明显。
从硫酸生产不同领域看,在炼油和煤化工方面,为便于储存和运输大多都产出硫磺,去年国内硫磺产量增长了5.6%,目前多数硫磺制酸企业依靠余热发电环节实现利润,同时发电企业也有通过硫磺制酸余热发电降低碳排放的需求,下游也配有相关产业。
目前市场流通的主要是冶炼副产酸,虽然有色金属冶炼酸也是副产品,但有色冶炼连续化生产工艺决定了硫酸产能和产量很难有调整空间,自身调节能力差,这导致了冶炼酸在流通领域存在先天不足。目前看,有色冶炼产能扩张带来的硫酸产量增加,以及石化行业综合利用带来的硫磺产量的增加,都会进一步加剧国内硫酸市场的过剩,未来硫酸过剩是常态。为此,建议冶炼企业:一是在目前重有色冶炼产能过剩或者相对资源保障过剩的背景下,应谨慎投资继续新建扩建重有色冶炼项目;二是对于必建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最好做好与相关下游产业协调发展,或与下游用酸企业构建上下游供销长效合作机制;三是积极主动做好生产、维修的组织协调。
➤ 《中国证券报》:在今年的全国低碳宣传周上,有色行业同钢铁、建材、纺织等12家行业协会和19家重点企业共同签署发布《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宣言》,请问目前有色行业降碳节能工作进展状况如何?是否还有进一步降碳节能的具体措施?
陈学森:自国家实施“双碳”目标以来,特别是随着2022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三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有色金属工业以节能降碳改造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大力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发布有色金属行业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按照《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对有色金属行业重点绿色低碳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形成了包括重点推广应用、共性关键攻关示范、前沿颠覆性三大类38项绿色低碳技术,绘制了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技术路线图,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清单。
二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更好地为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服务,协会联合中铝集团等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组织开展了工信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三是开展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工作部署,为加快突破绿色低碳领域产业化关键技术,组织行业企业实施了多个绿色低碳领域产业化项目。
四是组织开展绿色低碳领域“十四五”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有色行业共征集了两批标准计划项目,提出了“十四五”绿色低碳标准需求139项。发布《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标准引领,规范、倒逼行业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五是组织开展有色金属行业纳入碳市场的相关研究工作。组织开展“电解铝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及碳排放核查技术指南”相关工作,组织编制《铝电解工序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等。
未来进一步降碳节能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一是推动有色金属行业清洁能源利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有色金属产业用能结构明显优化。有色金属行业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消纳和使用风光电等清洁能源,进一步提升有色金属行业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
二是坚持有色金属行业的技术创新,实现工艺技术端降碳。积极推广成熟绿色低碳技术集成和应用,组织开展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和示范。
三是加大固废资源的综合利用。持续推动有色金属行业全面实现固废合理利用和科学处置,着力解决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共性问题,突破固废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瓶颈、关键材料和成套装备等,提高固废综合利用率。
四是支持推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及高效利用。鼓励原生冶炼企业加快进入再生金属领域,支持开展有色金属废料的回收交易规范化和集中度提升建设,支持利用数字化对再生金属产业的升级改造。
最后一点,未来碳交易应以企业间交易为主,应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费用,碳交易不应成为某些第三方中介机构交易盈利、大幅增加企业成本的投机行为,进而加剧企业社会成本,影响我国企业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
➤ 《中国有色金属》杂志:据记者调研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有色行业多个品种的加工企业今年上半年订单锐减,如铝加工行业。请问协会了解到的情况是怎样的?会有什么样的指导意见给企业吗?
陈学森:上半年,铝加工各重点下游行业运行出现分化。在传统的消费领域房地产和家电,除了空调外,由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9%,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4.3%,传统的铝材消费不景气。在传统的出口领域,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上半年铝材出口262万吨,同比下降18.5%,其中铝箔同比下降9.9%,铝板带降幅达到28.1%。总之,受传统应用领域及境外消费市场疲软影响,传统铝加工材生产企业上半年订单总体出现明显减少。
在新经济领域,得益于光伏、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等发展势头不减,光伏型材、电动汽车用铝材、电池箔等部分相关铝材产品仍保持较快增长,但依然难以抵消传统领域消费的下降。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并未好转,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也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也没有改变,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稳增长包括7月21日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都会对扩大国内传统需求带来利好。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行业企业应通过以下几方面做好应对。
一是主动适应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当前中国有色金属加工材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铝板带箔等还有增长空间,建筑铝型材等已经趋顶,老企业改造及新建项目要结合新的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调整,同时也要注意投资风险。
二是积极扩大应用,维护行业发展基本盘。要不断聚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加强产品开发,加强宣传推广,努力做新消费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在新产品开发、新应用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扩大国内消费场景。
三是坚持升级改造,向深加工延伸不动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坚持差异化、特色化、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打造品牌优势,争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坚持向深加工延伸,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
最后,要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努力推动高水平出口。出口对于中国铝加工行业稳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予以重视,为此,一要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国外用户四方联动机制作用,逢案必应,积极应诉,努力保住已有的市场不丢失;二要聚焦细分市场,走差异化、特色化出口道路;三要积极开发新的目标市场,继续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四要由初级加工材出口向制品出口延伸;五要不断提高竞争力,永葆竞争优势。
➤ 金川集团:2023年6月27日,“华友”镍通过上期所注册,目前上期所注册电镍品牌已达6家,请问有色协会如何看待国内电镍期货市场的发展,对后期镍价走势如何判断?
陈学森:我国镍期货是于2015年3月在上期所正式上市交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8年—2021年,连续4年交易量超过LME,背靠中国日益壮大的实体市场,SHFE与LME遥相呼应,发挥了对国际市场价格的溢出影响力,成为区域镍交易定价中心。
随着华友等更多国内企业在上期所的注册成功,表明可交割品牌在不断增加,逼仓风险将会降低。去年,上期所与协会启动了合作探索镍及相关产品期货国际化路径的研究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镍期货价格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将不断提升,将有力促进镍行业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形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助于企业控制采购成本和锁定经营利润,促进市场资源合理配置,保障镍产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球新增电镍产能集中于国内,且大多采用 MHP 原料和电积工艺。短期来看,交割品产能没有大幅增长,但是随着下半年及明年新增电镍项目的投产达产,长期看,交割品呈增加趋势,电镍市场及交易所低库存现状有望逐渐改善。预计下半年价格区间继续下行,三季度消费淡季价格偏空,随着三四季度末“金九银十”不锈钢旺季到来,以及年末旺季促销,四季度市场情绪或将回暖,但价格上方空间有限。
➤ 《中国有色金属报》:欧盟碳关税的正式通过,对我国有色金属企业的影响是什么?特别是对铝的出口将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情况?
陈学森:2022年6月22日,欧洲议会表决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案的修正案文本,2023年4月25日走完欧盟所有法律程序,将在2023年10月开始进入过渡期,过渡期内无须缴纳相应费用,但进口商需提交产品进口量、所含碳排放量及间接排放量、在原产国支付的碳排放相关费用证明。2026年起开始对部分进口产品以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名义征收碳排放费用。
CBAM初步征收范围包括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和氢气等6大行业,其中的铝包括海关编码76章下的除7602(废杂铝)和7615(铝制卫生器具及其零件)项之外的所有铝产品。
事实上,欧盟实施的CBAM是发达国家打着减少碳排放的旗号,在实质上保护欧洲企业的竞争力,是一种典型的新形势下的变相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随着全球减排要求的不断加严,发展中国家作为生产者本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供给端减排责任和义务,欧盟等发达国家作为消费端却没有承担任何责任。欧盟CBAM却仍然以减少碳排放为由,要求生产国额外承担欧盟等发达国家提出的所谓欧盟碳排放标准费用,有违国际气候治理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也不符合公约关于国际贸易歧视或变相限制的条款。更为有效的做法是,应秉持“谁使用、谁受益、谁缴税”的原则,发达国家应承担使用这些高能耗产品绿色功能应尽的碳减排义务,即消费端应与生产端一起承担全球二氧化碳减排责任。
为此,应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大宗商品生产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降碳优势,积极帮助欧盟等发达国家恢复高能耗产品的生产,在其本国范围内从根本上降低高耗能产品碳排放。同时,我国应进一步转变有色金属等高能耗产品消费结构,以满足内循环需求为主,尽可能减少出口,并进一步加大对终端消费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开发。
此外,欧盟一旦实施这个政策,肯定会增加进口材料的成本,实际上也不利于欧盟用户降低原料成本,不利于提高欧盟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中国有色金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