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有色华章
葛红林:增创铜加工改革发展的新动能
河南有色金属网站 www.hnnm.cn 时间:2024-09-26 15:03 来源:

一、当前我国铜加工业的发展态势

2023年,我国铜加工行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铜加工业不断呈现向好的发展态势。根据加工协会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铜加工材产量2085万吨,比上年增长3.0%。

二是民营企业不断呈现主力军的发展态势。2023年,规模以上铜压延加工企业1581家,其中民营企业数量约1500家,占比接近95%,整体经营能力显著提升,有的还托管了国有企业。

三是净出口量不断呈现扩大的发展态势。2023年,我国铜加工材净出口量达32.04万吨,创历史新高;2024年上半年,铜加工材净出口达22.3万吨,全年有望再创新高。

四是新兴产业不断呈现引领带动的发展态势。“新三样”、人工智能、机器人、绿色能源等产业已成为拉动铜消费的主要引擎。全行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开发出满足下游需求的产品,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是科技创新不断呈现全面发力的发展态势。《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极端服役环境用高压断路器触头制备技术及产品应用》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行业在产品进口替代、装备升级改造等方面全面发力,从技术含量和竞争优势看,均进入了世界铜加工业的先进行列。

六是铜加工业不断呈现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态势。目前已有30余家铜加工企业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绿色制造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自觉行动;智能制造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越来越得到行业认可,海亮、金田、博威、楚江等龙头企业带动行业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此外,2024年1-7月份,我国铜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9691.1亿元,同比增长11.0%,继续呈现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二、当前我国铜加工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铜加工业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是部分传统产业市场需求的减量影响。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基础制造业无论从规模、先进性、竞争优势等方面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像钢铁、有色、煤炭、小家电、工程机械等产业规模都接近全球的60%,传统扩张模式明显受阻,传统畅销产品必受影响,转型升级不可避免。

二是部分加工领域投资过热的内卷影响。伴随着风投不断涌入新能源产业,部分加工领域热度爆棚,一些券商的宣传加剧盲目投资,应用领域宣传脱离市场需求,实际需求增幅远低于新增产能的快速扩张。

三是国际贸易环境呈现劣化的冲击影响。始于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导致出口到美国的铜加工材等商品都被征收25%的关税。此外,以美西方国家不断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留在国际高端供应链的铜加工企业不断收到“3年内在东南亚建厂”等威胁信息。

三、增创铜加工高质量发展的新功能

上述这些市场需求的变化,有的是阶段性、周期性的,而有的却是长期的乃至不可逆的。我们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练好内功为根本,以发展的实力应变,增创铜加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进一步把握世界铜加工发展的主动权。

一是加快提高铜加工的高端化水平。高质量发展,时不我待。铜加工企业要重视基础创新,不断研发铜基新合金牌号,持续加大高端产品研发力度,巩固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要聚焦“新三样”、航空航天、兵器和船舶等高端制造业需求,合作开发高性能产品,与我国先进制造业保持同步。通过几年努力,全面迈进全球铜基材料研发的先进行列。

二是加快提高铜加工智能化水平。坚定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建设,提升铜材料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满足客户的定制化订单需求,鼓励生产企业、装备企业、下游应用企业联合攻关,加快推广智能制造新技术应用,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最终朝着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

三是加快提高铜加工绿色化水平。要加快铜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再生铜和铜加工融合发展,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以国际一流的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成效,塑造更加绿色的行业新形象。

四是加快提高铜加工国际化水平。要坚持产品结构的更优化调整。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要坚持传统消费领域的更高标准的出口,积极向更高水平的深加工延伸。要积极融入国际先进高端产业链,紧跟国际市场和用户要求,主动调整产品结构。要大力开拓东南亚、非洲、中东、南美等新兴国家市场需求,引领和实现更多的应用场景。

五是加快提升铜加工自律化水平。要紧扣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摒弃速度、规模情结,避免同质化盲目竞争和跟风攀比,做到理性投资和成功投资。要通过加强行业规范引导,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避免“内卷式”恶性竞争。要通过推动产业间自律监督与企业内诚实守信的有效结合,提高整体的自律水平,营造公平、透明、有序的健康发展环境。

六是加快提升铜加工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5月20日,上期所主力合约最高点88940元/吨,超过了2006年高点,创历史新高。铜价上涨不但抑制了下游消费,也给铜加工企业现金流带来巨大压力,相比年初,企业流动资金增加普遍在20%-30%。

铜加工企业要主动规避投机,防止库存跌价,努力避免毁单。铜加工大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保操作,采用净库存管理;没有操作经验的企业可以和贸易商进行现货深度锁定,卖出材料同时从贸易商手里补仓铜现货;对于都不具备的小企业,在铜价高时要谨慎接单,接老客户订单,并及时锁定原料价格。需要指出的是,2023年我国人均精铜消费约9.2公斤,与2000年美国人均最大消费10.7公斤已经非常接近,目前我国人均铜消费正处于趋顶过程中,中国对全球铜消费及价格的拉动作用将不再强劲。

四、当前铜加工民企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

说起企业的改革,过去人们常常说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其实民营企业也有着不少需要改革的迫切问题,在做强做优做大的前进道路上,必须与时俱进地的深化自我改革,当前需要高度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问题。

(一)民营企业要加大治理结构的改革力度,创造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2024年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对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就“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实现了党组织:定方向、把大局、保落实。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改革的效果十分显著。

民营企业在做强做优做大的过程中,应当构建与时代同步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实现从民企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一是用先进的制度实现跨代交接。当前,不少民企已经进入到第二代接班的时刻,除了岗位的交接之外,比资产和股权的交接,更为重要的是做好制度安排上的交接,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科学、不完善、不进步的企业制度,是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风险。

二是要创造条件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要深刻领悟中央关于“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要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推进民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包括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要跳出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股东要适应制度的约束,容忍对行权的规范。

三是用先进的企业治理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企业要深化治理结构的改革,建立起更加完善、高效、透明的企业治理结构,不仅有助于民营企业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决策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效率、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民营企业要加大增强核心功能的改革力度,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严格要求中央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聚焦主责主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效,有力增强了核心功能,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同时有效纠正了央企偏离主责主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盲目追求营收等行为,基本杜绝了融资性贸易和走单式贸易。

民营企业应当增强核心功能的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不聚焦和不坚守主业发展,不同程度地在部分民营企业中也有出现,也导致了一些民营企业的主业不亏、副业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倒在企业主业的经营上,却倒在了房地产、金融等非主业投资上。民营企业要认真汲取上述的失败教训,坚持聚焦主业或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做优结构、做精产品、做实企业,着力塑造能够持续创造效益的独特竞争优势,切实提升专精特新的核心功能,努力办成一家国内乃至全球产业链离不开的企业。

(三)民营企业要加大政企分开的改革力度,真正接受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政企分开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减少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干预,让企业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经营,包括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前一阶段,听到一些企业家抱怨在一些地方投资的失败,既有国有企业领导,也有民营企业家,大多都归咎于时任地方政府官员引着干和逼着干,但其中也有着企业经不起地方政府引诱的因素。近年来,有些民营企业热衷于和地方政府谈合作、谈投资、谈股权、谈政策,有的越卷越深,甚至偏离了市场经济规律,似乎亏了可以找地方政府做支撑。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句口号,找市长不如找市场,当前这句口号仍然有意义。民营企业要深刻领会政企分开的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地接受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要为一些投资补贴等吸引政策,偏离了项目投资的科学性。此外在竞争性领域,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做投资引导还不如做好公平公开的营商环境。

(四)民营企业要加大决策机制的改革力度,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容忍表观效率损失。

在我国经济舞台上,国有企业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和规范的管理有着独特的优势。民营企业以其灵活创新而闻名,双方应结合自身实际,在管理科学上,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其中,民营企业不妨对国有企业的决策和运行机制开展研究,取其精华,在学习中提升自身、创新自我。

近年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建立了“科学、合理、高效”的董事会决策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董事会建设顶层设计,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董事会运作机制,建成了具有央企特色的董事队伍。其中,高素质专业化选聘外部董事,并坚持外部董事占多数。实践表明,央企外部董事在推动央企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有的同志说,董事会引入外部董事以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一把手”的盲目决策,防范了不少重大项目的投资风险。

民营企业可以借鉴国有企业的决策机制,上市公司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非上市公司要发挥专家、学者、协会等外部智库辅助决策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决策机制,特别是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科学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避免犯方向性的失误。民营企业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机制要求,为了决策的科学性,在从“说干就干”转变为“想好再干”的改革过程中,容忍一些表观的效率损失,总比“欲速则不达”好。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民营企业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有服务行业、造福一方、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只有牢记“国之大者”,切实通过聚焦企业主责主业,争创具有国际竞争力、有效服务国家战略的产品,才能跟上我国新型工业化转型的脚步,从而在实现企业更好发展的同时,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0.2758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