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有色华章
如何面对中国“原材料黑洞论”
河南有色金属网站 www.hnnm.cn 时间:2004-01-01 00:00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方蓓报道  近来西方的经济舆论中有关中国是世界原材料黑洞的论调甚嚣尘上,针对此论,本报专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张燕生所长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 。
   
   《国际先驱导报》:您如何评价近日西方舆论出现的中国“原材料黑洞论”?
    张燕生:原材料的全球价格上涨代表需求旺盛,此现象与中国有一定关系。中国去年进口石油9000万吨,进口钢材3700万吨,今年估计将进口石油1亿吨,势头的确强劲。
   
    查道炯:中国目前对原材料的需求上涨这是确实存在的现象。同时要看到,西方宣扬的“原材料黑洞论”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中国对原材料需求的上涨在短期内会造成价格压力,也会对市场尤其对原材料生产商、包括旧钢材市场产生冲击。但总体而言却是国际市场供需中的正常现象。从某种程度看,还会对促进原材料生产国的就业,减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
   
   《国际先驱导报》:您如何看待这种需求上涨的现象?影响原材料流向中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张燕生: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格局。发达国家已达到后工业化时代,已是知识型经济和服务经济,对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的需求相对减少。而他们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部分转移到中国。中国近两年吸引外资达到500亿美元。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当然需要大量消耗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在本国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中国从巴西、澳大利亚等国进口大量铁矿石。
    这里要强调的是,全球目前市场结构存在不合理,全球资源在整体上处于短缺状态,尤其是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资源利用空间较小。
  
   《国际先驱导报》:在世界原料市场上,美国、日本的需求也很大,也有一些国家的需求在上涨中,为什么此类质疑的矛头主要针对中国?
    张燕生:发达国家已形成既有的市场格局。但中国从2001年加入WTO,刚刚正式参与世界市场。从2001到现在,中国吸引外资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情况下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世界各国也都感受到这种冲击力。例如,中国2003年进口1.5亿吨铁矿石,全球运力明显感到压力。这种前所未有的震荡也是引发一些舆论的原由。
 
   《国际先驱导报》:您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这种说法?
    查道炯:舆论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反驳“中国钢铁威胁论”之类的说法。事实上,根据国际能源署所作的未来30年世界能源投资报告,假如没有中国的持续需求,世界能源市场将无法增长。中国可以加强信息沟通,也可以提高我国购买原材料的透明度,使外国了解中国进口的情况及现实的需求情况,不至于造成过度恐慌或不必要的忧虑。
    在原材料的进口渠道上可以采取与国际市场供应商联营的方法,这方面可以借鉴日韩企业的合作中的“swap模式(交换、以物易物)”。
    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的石油进口占世界的40%,而日韩企业在石油进口上有密切的合作。由于两国气候、消费习惯的不同,两国的原材料消费高峰期是错开的。在日本消费低潮期间,日本相关公司会将多余的进口石油直接转让给韩国,反之亦然。这种基于利益基础上的合作使双方都节省了运营成本。中国宝钢和日本新日铁目前存在有效的技术合作,但类似日韩这样在原材料供需方面的合作还尚未发展起来。
   
    张燕生:首先在舆论上应该有所澄清。国内也有一些专家学者经常称“中国的产值耗能远高于发达国家”,这种说法不合理,容易给外国舆论落下把柄。“产值耗能”的说法不科学,因为没有考虑到人口因素。日本和中国消耗原油差不多,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中国的四倍,但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日本的“产值耗能”比中国小。因为日本只有1亿多人口,中国有13亿人口,这样算就忽略了人口的生存耗能。合理科学的说法应该以“实物耗能”来相比较。而从“人均耗能”上讲,中国的人均耗能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其二,中国是资源短缺国,因此其能源体制应更有竞争性,稀缺资源现在基本上是国家垄断,应更市场化。考量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及职能的定位。在生产方式上也应进行体制转换,采用更加节能的生产方式,鼓励节能技术的应用,探索原材料的循环利用的可能。#p#分页标题#e#
   
    其三,中国目前在生活方式、舆论导向上存在模仿发达国家奢侈消费、高耗能的倾向,应该更多根据本国的有限能源现状。根据新的经济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有别于发达国家生活方式、有别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方式的路子。
 
0.2338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