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有色华章
金龙集团:竞争无国界 决胜在海外
河南有色金属网站 www.hnnm.cn 时间:2008-01-01 11:17 来源:

 

   经过20年的发展,金龙集团经济规模位列中国500强企业第361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02位,河南省工业百强9位和国家有色金属行业第18位,连续多年位居河南省出口贸易冠军。目前金龙集团空调与制冷用精密铜管占世界总量的七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精密铜管生产厂家和最具实力的科研开发创新基地,全部产品的三分之一出口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中东、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莅临金龙视察工作,2006年11月16日委员长吴邦国也来到金龙参观指导,对金龙集团给民族工业所做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严格品质管理,扎扎实实打好“决胜海外”的基础
金龙集团从成立的那一时刻起,作为企业的掌舵人、金龙集团董事长李长杰就高瞻远瞩地给企业的发展前景做了定位“竞争无国界,决胜在海外”。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金龙人无时无刻不把自己置身于世界市场的惊涛骇浪中,早已把目光放眼全球,从未只追求或满足于做国内的第一。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操作工,金龙人明白,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已不仅仅是发展多元化策略的选择,不仅仅是寻找资源或者寻找新的销售渠道的内在需求,而是全球化背景下,走出去变成一种趋势和挑战,挑战的成功将确保中国产业的和平崛起,并由此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格局,这应该是一种民族的使命。
     决胜海外,首先是决胜国内。而要决胜国内,其产品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的占有量,也是金龙集团决胜海外的基础。金龙集团是国内最早引进欧洲最先进连铸连扎铜管生产线企业之一,经过金龙人自己的创新和改造,从设备上保证了金龙产品质量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世界一流水平。软件上,金龙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管理体系、产品认证,集团公司在1997年获得了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认证,2003年获得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了美国UPC, NSF 和英国BSI产品认证,获得了企业产品走入国际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正是有了一流的质量,金龙产品才在东南亚市场击败了韩国,打退了日本,美国铜管制造企业也关了自己的门开始寻求同金龙的合作。随着金龙产品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金龙用自己的品质向世界说明了“GD”的含金量。以至于到现在,客户接受金龙产品的理由就是因为上面有“GD”标识,这个标示已经意味着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服务。
   二、强化技术创新,努力积蓄 “决胜海外”的实力。
     技术创新是制胜海外的杀手锏。通过10多年的技术磨难和攻关,金龙在铜管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自主创新,金龙已经拥有专利98项,并申报了21项国际专利。同时,自1999年以来,金龙集团负责制订了内螺纹铜管、ACR铜管、外翅片铜管等6项国家标准,建立并首次形成了我国精密铜管系列标准体系,抢占了国内铜管业的技术先导地位。
    几年来,金龙先后开发了等压铸造与电磁改性、大直径铸坯大变形量三辊轧制,组合拉伸与复合探伤、大卷重在线退火,精密模具加工,连铸连轧计算机仿真、纳米微孔膜与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制备等一系列新技术,在熔铸与轧制技术和装备方面以及铜合金的技术开发上取得了重大成果,4项指标达到世界第一。经过连续不断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金龙集团技术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具备了在国际市场上长驱直入的能力与优势。金龙集团自主开发的超细径、瘦高齿等系列高效传热内螺纹管,成为空调产业的一项重要技术革命,空调体积减小了四分之一,能效提高15%,节约铜管用量20%左右。面对目前铜价格的巨幅上涨,不少铜管企业或关闭或减产,下游的空调企业也难以承受,金龙集团努力把壁做薄,把公差做小,国际标准米克重是90克/米,而金龙做到了88克/米,仅此一项每吨就节约材料费用一万元,为下游企业创造了优势,也为自己创新了市场。金龙铜管被授予“中国名牌”称号并成为国际知名品牌。设备创新上,金龙集团已经取得大直径铜管坯水平连铸及其电磁改性技术、大直径铸坯大变形量三辊轧制方法、铜合金管材水平连铸连轧生产技术的开发等新技术,铸轧管坯外径现已达到101毫米,管坯重量也达到1250公斤,万吨产品固定资产投资费用降低到4000多万。每磅铜管的直接制造成本美国同行为40-60美分,而金龙则不到25美分,成品率也高出美国、欧洲同行的20%以上。 #p#分页标题#e#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优秀人才的支撑。2001年10月,金龙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合作成立“中科院精密铜管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金属所塑性加工研究部与金龙集团技术中心进行了新的资源整合,该研究所的32名研究员、博士进入金龙,与金龙技术人员共同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产品开发等进行创新。2003年6月,经河南省发改委批准,金龙集团与河南师范大学等联合共建了“河南省新能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从事<

0.2958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