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河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河南有色金属网站 www.hnnm.cn 时间:2011-03-28 15:00 来源: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豫政 〔2011〕25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2011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11年是我省“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局之年。各省辖市、省政府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既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同心同德、奋发图强,确保“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另行下达。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河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大力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多策并举,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胜利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以上,比2009年增长12%左右。粮食生产克服持续低温等不利因素,总产达到543.7亿公斤,连续5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三大需求协调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进出口总值增长32%,其中出口增长43.4%。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财政总收入完成2293亿元,增长1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81亿元、支出3413亿元,分别增长22.6%和17.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000亿元左右,增长30%以上。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转型升级双千工程”新开工项目748个、竣工898个,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均保持在30%左右;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年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5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1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40万人,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36%、35%和32%。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2.4亿美元,增长30.2%,总量居中部地区首位;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743.4亿元,增长24.6%,再创历史新高。城乡建设全面提速,预计城镇化率达到39.5%,比2009年提高1.8个百分点。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预计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可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在2009年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基础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0.8%和1.2%。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文化、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深入推进,公安警务机制改革全面展开。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十项民生工程如期完成,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初步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900元和550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左右和11%左右。
  2010年各项工作取得的较好成效,确保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任务胜利完成。经过五年的发展,全省经济总量跃过2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6%左右,城镇化率接近40%,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跨上了新台阶。特别是“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深入人心,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能量加快蓄积,“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全省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按照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制定2011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加快“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推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着力扩大需求,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预期2011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21%;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增长2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降低3.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1.2%、3%和0.6%。这些目标中,节能减排和人口增长目标是约束性的,要确保完成;其他目标是导向性、预期性的。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1年着力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提速增效。促进三大需求协调增长。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建立和完善分级负责、三级联动的项目推进机制,建设用地指标配置与重大项目建设挂钩机制,责任明确、各记其功的协调联动推进机制。集中力量抓好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年新增铁路客运专线546公里,新开工铁路77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81公里,完成八车道改扩建106公里;新增电力装机520万千瓦,新开工600万千瓦;新增110千伏及以上电网变电容量1748万千伏安,输电线路3316公里;新增煤炭生产能力420万吨,新开工规模800万吨以上;新增燃气长输管道1438公里;新增沼气、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20万千瓦,太阳能集热面积200万平方米。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和扩大地方债发行规模,优先保障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重点续建项目、民生项目等资金需求。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完善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教育、娱乐、养老、家政、医疗保健等新兴服务消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扩大出口。加快周口鞋业、焦作汽车零部件等6大出口基地建设和郑州、洛阳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扩大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培育出口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售价。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海关监管区域集中。加强煤电油气运供需协调。组织煤炭、电力生产,合理控制省内电煤价格,提高省内资源保障程度,增加陕煤、晋煤、蒙煤入豫量。对发电企业采购电煤给予补贴,调动电力企业购煤发电积极性。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把人民生活和农业农村用电需要放在首位,全力给予保障。深化煤炭订货制度改革,引导省内电力、煤炭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研究建立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强化运力和油气供应协调。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工作。完善省、市、县三级重点企业服务制度,建立健全政策导向、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服务机制。加强产销对接,稳定和开拓市场。加强银企对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商业银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完善监测预警分析制度,健全物资储备、调节基金、临时干预、市场检查等调控手段。保障重要商品和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审慎出台政府定、调价项目。严厉打击不正当价格行为。
  (二)深入推进开放招商。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带动全局的综合性、战略性举措,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70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3100亿元以上。以产业集聚区、园区为主要承接载体,加大推介力度,推动产业向我省集群链式转移。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完善客商资源库,密切跟踪投资取向,重点推动与惠普公司、美国联合包裹公司、新加坡枫树集团、雨润集团等境内外知名企业和宝钢集团、中海油集团、五矿集团等央企的战略合作。按照统一搭台、统筹安排、资源共享原则,整合招商活动,提高招商水平,注重招商实效。重点抓好140个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重大招商项目跟踪落实,提高履约率和开工率。加快郑州综合保税区建设,尽快发挥其功能作用。推进郑州出口加工区置换扩区,支持洛阳市申报出口加工区,支持郑州市申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构建功能完善、通关快捷的对外开放平台。健全投诉受理机制,确保招商项目零障碍进入和零障碍实施。
  (三)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坚持承接转移、增量带动与改造提升、存量调整相结合,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产品结构即期适应性调整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把加快发展高成长性产业作为推动工业提速增效的主要力量。坚持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重点推动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汽车工业重点推进郑州日产80万辆轿车、鹤壁华晨10万辆轻卡和改装车等项目建设,力争形成70万辆汽车产能,扩大专用车产业规模,带动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抓好富士康IT(信息技术)产业园、漯河电子工业城、鹤壁(深圳)电子科技园等项目建设,重点推动信息家电、数字视听、笔记本电脑等关联行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推进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建设,实施中信重机700台大型矿山成套装备、平高集团智能输变电装备、郑煤机高端液压支架等重大项目,力争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分别形成5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培育壮大输变电装备、大型成套装备、工程施工机械、基础部件等4个千亿元产业。食品工业大力发展冷链食品,推动饮料、果蔬加工、乳制品、休闲食品等高成长性食品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推进思念食品新工业园等基地型项目建设,加快承德露露公司、福建亲亲公司、上海谷夫公司、上海金丝猴公司等龙头企业项目建设。轻工业大力发展现代家居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一步做大家电、制鞋、家具产业集群,重点实施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园、新南方家居20万套高档家具、明彩集团包装产业园等项目。建材工业要顺应建筑市场新要求,推动建材产品向节能化、环保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陶瓷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把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作为稳定工业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坚持技术突破、拉长链条、精深加工、降本提效,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做优做大做强原材料工业。化学工业重点突破煤炭加工转化关键技术,加快发展甲醇深加工产品,推动煤化工产品多元化,提高精细化工发展水平。有色工业积极发展煤电铝一体化,吸引下游企业向骨干电解铝企业集聚,形成精深加工集群,推动开发铝加工高端产品,提高合金化水平,支持骨干电解铝企业大型自备机组建设,推动参股煤炭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钢铁工业推动产品结构向“精”和“专”调整,扩大高强度建筑用钢和机械用钢生产规模,提高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配套能力,推动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组建产业联盟,提高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纺织工业突出发展服装、面料和家用纺织品。把培育先导产业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突破口。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集中力量,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加快南阳新能源、洛阳光伏、鹤壁镁合金等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抓好生物医药、生物育种、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纤维乙醇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建设。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加快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围绕破解先导产业技术瓶颈,重点实施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新兴先导产业与产业集群;围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开发煤制乙二醇、聚甲醛、高端铝材、特种钢等产品,应用低温低电压铝电解、钢铁超快冷等新技术,带动煤化工、有色、钢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新建10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0家国家级研发中心和5家以上国家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建3-5家国家级质检中心。抓好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矿山装备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工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加快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食品冷链、汽车、家电、钢铁、医药等行业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抓好30户重点制造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试点。以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中原数字出版基地建设、精品剧目产业化等为抓手,推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优势文化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以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和6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培育文化创意、网络动漫、演艺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增长点;加快太极拳申遗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游、都市休闲游、山地度假游和乡村休憩游,深入推进与港中旅集团等战略投资者的全面合作,开发旅游新业态,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改制组建一批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成立省级农业保险公司,争取汉口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在豫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郑交所增加交易品种。完善服务业发展推进机制,全面清理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统计与监测分析,启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四)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四集一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要求,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提质增效,力争全年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6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6000亿元。引导各地结合主导产业定位,积极吸引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式转移,突出抓好一个高成长产业发展,构建一体化的主导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超百亿、上千亿的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的产业集聚区达到60个以上。加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发展区主干路网全覆盖,建设多层标准厂房2652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150万平方米。建立产业集聚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三方合作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发行企业债券,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采取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移交)等市场化融资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整体开发。创新建设推进机制和管理办法,强化综合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
  (五)大力推进城乡建设。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的结合点,大力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掀起城乡建设新高潮,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左右。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在居住功能组团连片开发、产业集聚区配套基础设施、交通骨干系统、生态水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五个领域,抓好530个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实施郑汴新区总体规划,全面完成洛阳、平原等城市新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安阳、商丘、三门峡、鹤壁等城市新区总体方案报批;构筑城市新区快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推动城市新区框架全面展开,实现城市新区内组团、城市新区与周边区域互动联动发展;加强城市新区配套基础设施、生态水系建设,增强宜居功能,吸引人口集聚。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推动中心城区老企业“退二进三”(减少污染重、能耗大、效益差的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城市综合体和现代服务业,争取整治旧住宅和商业街区490万平米左右,改造城中村2500万平方米以上。深入推进城市畅通工程建设,积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结合新的村庄布局规划,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深入推进7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和新乡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信阳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以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中心城市近郊区村庄为重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十二五”期间建成“五网一系统”(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网、坚强电网、信息网、水网和生态系统)的总体目标,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推动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交通设施建设。把铁路作为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抓住“抢前期进度、抓建设环境、保资金到位”三个关键环节,全力推进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大能力运输通道三个重点领域建设,着力抓好郑州东站、郑州机场两个综合枢纽建设,全面掀起铁路建设高潮;以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重点,加快民航发展;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促进“内连外通”,重点抓好豫西地区高速公路、跨省通道和国道主干线拓宽改造,支持高速公路未通达县城的县加快建设县城至最近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抓住国家加大投入的机遇,加快干线公路改造升级;继续推进农村公路“乡乡联、县县畅”工程建设,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增强保障能力。推进电源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省骨干煤炭企业以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公用电厂项目建设。抢抓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机遇,坚持除害与兴利并重,加强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信息网络。
  (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实施国家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项目,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高产稳产田19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60万亩,实施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200万亩左右,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5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500亿公斤以上,力争接近550亿公斤。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花卉和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扩大蔬菜生产,大力发展林果业,建设一批特色高效农业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大力发展种业,力争小麦、玉米、棉花优良品种比例分别达到85%、100%和95%。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扶持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和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七)加快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解瓶颈制约,以重点改革推动全局改革,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着力扩大民间投资。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放宽市场准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税费、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全面进入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范发展各类投融资平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融资规模达到3300亿元以上,其中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不低于1200亿元。探索完善土地开发利用“三项机制”。探索完善土地整治机制、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深入开展村庄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途径,清理处置闲置建设用地,保障城乡发展特别是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加快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适应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需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200万人。深化国企改革。全面推动省辖市所属企业脱钩改制,推进省内国有骨干企业重组整合,组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巩义等10个县(市)启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启动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五项重点改革的三年重点工作任务,年底前力争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同时,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警务机制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国家财税、金融、价格等领域的改革措施。
  (八)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工作。加强节能降耗。突出抓好工业、建筑等领域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实施河南煤层气公司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等60个重大节能项目。实施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抓好绿色建筑和低碳社区示范项目建设。加快高耗能设备更新改造,新增节能能力200万吨标准煤。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节能空调20万台、节能电机1.5万台、节能汽车2万台。加快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开展城市低碳试点。推行产品“领跑者”能效标准、能效标识等市场化节能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长葛大周镇、鹤壁宝山、安西等3个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探索建立邓州、固始2个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1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健全污染减排“三大体系”(科学的污染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根据各地环境质量合理确定减排指标。对电力、钢铁等行业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面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开展绿色保险试点,调整排污收费标准,制定污水处理厂运行电价、非电行业脱硫和火电行业脱硝电价优惠政策。抓好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渠沿线及淮河、海河、黄河、长江流域工业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强力推进火电行业烟气脱硝、钢铁行业脱硫,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壤、河流底泥修复,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创建一批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继续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加强社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规模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9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万户以上。采取以商补公、租售并举、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继续推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逐步将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加快构建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力争新农保覆盖人数达到1700万人;启动新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将领取养老保险金的退休人员和高校在校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乡低保保障补助水平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供养标准。建立高龄补贴、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加强孤儿救助保障并发放基本生活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优化中小学布局,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工程建设,启动农村艰苦地区和边远地区教师周转房建设,改造300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启动普通高中改造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工程建设;以重点院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抓好郑州大学“211工程”三期、中原文化艺术学院、河南大学国际学院等高校建设;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开展8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再改造20所县级医疗机构、2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1万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基本实现每个县(市、区)有1所达标的县级医院和3-5所达标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村有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每个社区有1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改造县乡公路3500公里、通村公路2000公里、大中危桥3万延米;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50座、农村沼气20万户;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做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启动“安全河南”创建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0.305561s